最后的疯狂,银联为何限制内地人到香港买保险?
声明:本公众号谢绝打赏,不要问为什么!欢迎扫码收听音频节目《锦麟不正经》有关香港保险的评论。
本文综合自:新浪财经、南方周末、股社区
拉卡拉POS机
中国人的保险意识从未如此强烈过。
在大部分人熟睡的时候,香港保险圈不久前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晚,大批客户从深圳连夜赶过来刷卡投保,过了午夜十二点,验证中心手持等候号码的仍然超过两百位客户!
这一切都源于10月28日下午一条传闻。:银联停止内地客户在港刷银联卡缴纳保费。
当日晚间,银联国际用一则辟谣公告间接证实了此消息,公告称:并未停止境外保险类商户的银联卡支付服务,但按照监管政策要求,境内发行的银联卡仅可进行个人旅游、消费类支付,不得用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因此,银联卡仅可用于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不能购买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
香港保诚等保险公司昨晚纷纷延长营业时间。新浪财经获得的保诚最新下发的通知是:从29日开始,香港所有保险公司储蓄分红保单首期交费暂时不能刷内地银联卡。公司强调暂停银联卡支付“只是暂时,不是永久性停止,新消息等待通知,请勿恐慌”。
拉卡拉代理
这样的传闻让离香港最近的深圳市民坐不住了,担心银联刷不了,深夜来香港保诚排队。有金融业界人士就在朋友圈感慨:大部分深圳人,排到十一点还那么精神,紧张又着急,既心疼也无奈,醉了。
而为了怕没说清,银联国际今日凌晨再度回应,为进一步规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近日,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下简称“《指引》”)。只允许内地客户在经常项目保险上使用银联卡支付,其他保险项目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
回应中详细说明:原因是银联国际通过商户交易监测发现,部分境外保险类商户存在单卡单商户多笔交易量激增的情况。而发布的《指引》重申相关监管要求及业务规则,保证境内银联卡在境外的合规使用。
《指引》目前在香港地区试行,适用于境外保险类商户在POS终端、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所有渠道受理境内银联卡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境内居民在境外购买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可以使用银联卡支付;其他保险项目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二是严格落实外汇政策规定的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交易不超过5000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币的消费金额限制。三是强化境外收单机构对保险类商户管理要求,包括:准确设置商户类别码、加强商户培训及异常交易监控、强化商户检查等。
没了银联支付肿么办?保险公司提供的其余付款方式为:1、在港开设个人银行户口,个人国内汇款到香港账户再交保费。2.带现金来港。3.国内visa 或master支付依然可行。4. 在国内开设一卡通两地账户缴费。5.其他收费服务。
不过,有网友表示,“这作用不大的,非银联渠道很多的。如果在香港有亲戚朋友的,那就更好办了,叫亲戚朋友先垫支付款,再还钱给亲戚朋友则可。”也有网友称,“打到香港帐户上再转账不就行了”。
银联为何限制内地人到香港买保险?
早在今年2月,银联就出台过限制内地客户赴港买保险的相关措施。2月2日晚间,银联国际发出最新指引,要求从2月4日起,银联卡实施交易额度限制为每次交易最高5000美元,将于全港所有保险机构和其他商户实施。
外汇管理局也在去年9月推出新规定,要求自今年1月1日起,每卡每年境外累计取现不得超过等值10万元人民币。银行卡此前规定仅为每卡每日境外取现不超1万元,也就是年累计总额可达到300多万,与目前的10万上限相比,缩减幅度相当惊人。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香港站站长彭琳在今年2月的专栏中表示,去年以来,让“到香港买保险”突然变得敏感的,是大额保单纷纷涌现与内地资金外流趋势的强烈相性。”高端客户的保单,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大多用银联卡直接刷卡”,上述保险代理人对新浪财经表示,“当然公司肯定有反洗钱方面的措施,但是套现的方法还是很多的”。
“大额保单”在香港业界一般指保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保单,主要是寿险,目前大部分年化红利在4%左右。这类大额寿险保单独立于个人财产以外,即便投保人破产清算,这类保单也不受到债权人、政府征税和收费等影响,离婚也不可分割。因此除了配置美元资产以外,也是不少富裕人士进行 “资产隔离”或是财富传承的选择。
而且,大额保单可以在私人银行进行抵押融资。业界人士介绍,在保单生效当天开始,其“现金价值”就达到保费的80%左右,而抵押融资额一般可以达到保单现金价值的90%。以投保一单500万美元人寿保单为例,根据投保人的不同情况,购买保单后首次交纳保费一般为保单1/3到1/5,也就是100-166万美元。假设投保人刷卡支付100万美元首次保费后抵押保单融资,现金价值即时可高达80万美元,立即可借到手资金为其90%,超过72万美元。
通过如此方法“套现”资金利息相当低,仅在2-3%左右,形式与香港普遍的住房抵押融资等相似。如此处理之后,投保人依旧可以享受300万美元的大额保单,而七十余万美元的资金则顺利“跨境”。
“经常项目开放已久,监管机构并不突然出手管制”,长期关注人民币趋势的彭博亚洲经济学家陈世渊对新浪财经表示,“但是口子越来越大,当然也会引起注意,最可行的还是在银行卡的使用上限制,而不是从经常项目方面来限制”。
保险业人士普遍认为,以资产转移为主要目的的大额保单将首先冲击。尽管按照规定,理论上支付较大金额可以多次刷卡,但是大额保单普遍支付保费在10万美元以上,意味着需要在终端机上刷卡数十甚至上百次,“客户肯定会知难而退的”,上述区域经理表示。“这个限制,对我们这个行业或许是根本性的扭转”,她说,“不过对这一天的到来我们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内地人为何喜欢到香港买保险?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涌向香港买保险。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是最初促使他们走出去的原因。网上有人专门做了一份调查,对比分析香港保险的性价比真的高吗?
1、先说意外保障
保险公司本质是一个风险对赌机构。你死了保险公司不能给你复活,你得癌了保险公司治不好你,保险公司除了能给你钱,别的什么也做不了,所以我说保险公司就是赌博公司,签的合同就是风险对赌的契约。
遗憾的是这场风险对赌,绝大多数投保的人都会输。
保险公司里有一个职位叫精算师,他们会搭建模型,精密准确的计算各类风险触发的概率,然后开出对赌的赔率,也就是保费。我在这里转载一段知乎保险大V李元霸的内容,你们看完就懂了:
—————以下位引用内容—————
以法定《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男性死亡率为例:一个在30岁生日当天健康的男性在生日后一年内死亡的概率为千分之0.881
40岁男性为千分之1.715
60岁男性为千分之9.313
80岁男性为千分之76.187
80岁的老人未来一年身故的概率是30岁成年人的86倍。用一个简化的一年期定期寿险定价说明,假设除了死亡成本外,还有20%额外成本作为保险公司各种运营成本和一丁点利润要求。
30岁时候你如果要买一年期10万元保额,只需要0.881*100000/1000*(1 20%)=106元
40岁的时候就需要1.715*100000/1000*(1 20%)=206元
60岁的时候就需要9.313*100000/1000*(1 20%)=1118元
80岁的时候就需要76.187*100000/1000*(1 20%)=9142元
—————以上位引用内容—————
大家看到了嘛,你们买保险时的保费包含了风险概率、销售提成、运营成本、保险公司利润,所以保险公司肯定不会亏钱,而对于客户来说,买保险其实是一项负和博弈。
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负和博弈,比如4个朋友聚在家里打麻将,这种是零和博弈,最后输的钱和赢的钱肯定相等。但如果4个朋友约定去棋牌室打麻将,最后赢钱的人要支付棋牌室桌位租金,最后赢的钱 租金=输的钱,多了个租金,那就是负和博弈。
写到这了我顺带再扩展说几句,A股指数长期看是上涨的,所以A股是正和博弈,债市是正和博弈,期货是负和博弈,最差劲的就是彩票,返奖率最低的负和博弈,聪明人应该尽量避免参与负和博弈,这样才能在漫长的赌徒生涯中生存下来。
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引申出我对意外保障类型保险的态度,作为负和博弈,买保险绝对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慎买少买,这句话你几乎不可能从保险从业者的嘴里听到,大概也就我这种圈外人才会直言不讳,这也是我想了半天最后放弃约稿,自己来写的重要原因,我不是故意要拆台,我只是觉得自媒体就应该直抒己见。
2、什么人该买意外保障险
我前面说能不买就不买,能少买就少买,但有一些人还是应该买的。
我以前给你们举过一个例子,年收入10万和年收入20万的人生活质量差距巨大,但是年收入1000万和年收入2000万的人,其实生活质量是差不多的。钱对于生活质量提升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所以高净值(百万 )人群理财时比较保守求稳,因为赚更多的钱生活改善不明显,但如果亏了很多的钱生活恶化很明显,这些人的确有必要支付一点成本来确保主要经济来源的安全。
以我的家庭为例,老人退休,妻子全职在家带孩子,但因为我的收入还可以,我是不会给老人、妻子、孩子买保险的,因为他们即便患重疾我也承担的起治疗费用,所以没有必要参与负和博弈。我们家庭真正的核心风险其实是我,所以我打算接下来去买一份高保额的身故险,人有祸夕旦福,万一我出了事一家老小日子还能过的下去,每年支出的保费也不会影响家庭生活质量,这种保险就属于应该买的保险,即便我知道是负和博弈我也愿意参与。
至于一些经济状况很紧凑的老百姓,每个月还完房贷、供养孩子后所剩无几,我其实是不太建议买保险的,长期购买负和博弈只会不断的压榨整个家庭的财务状况。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万一我就是倒霉患重大疾病的那个人怎么办?我的答案是那就认栽吧。
一个家庭会面临各种风险,收入有限的你不可能全都买保险来防范,这个时候应该把每一分钱都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去,不要去参与负和博弈,这就是我从极端理性的角度给的建议。
财富顶层和财富底层的人都不该买保险,马云不买保险是因为他不需要保,地下室青年不买保险是因为保费用来改善生活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3、那么买保险投资呢?
之前说的都是意外保障险,接下来说保险的投资理财功能。
首先要提醒大家一个最常见的坑,卖保险的销售说的高收益通常都是非保障收益,那只是一个假想预期,就好像很多卖基金的喜欢把未来一年的预期收益说的很高,等你买了一年后发现相去甚远。
目前国内投资理财类保险的定价利率封顶是4.025%,平均行价是3.5%,超出这个数通常就是非保证部分,市面上一些分红险,分的红利就是超额部分。我举个例子,保险公司投资做到了5.5%的收益,比3.5%多了2%,产品约定购保的客户可以分到超额的一半,那就是1% 3.5%,最后收益是4.5%。
出于职业病,我和李元霸聊到这里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那还不如买分级基金A,年化还有5%左右利息,他说对的,就是这样。事实上分级基金A的主要持有者就是保险机构,他们承诺投保人3.5%的收益,然后买了5%收益永续的分级基金A,无风险的吃几十年利差。
所以如果从性价比上来说,纯意外保障型的保险 分级A就是最佳终身型组合。
对于完全不会理财的老年人来说,3.5% 的投资收益也不错,属于中庸的选择,但对于有些想法的投资者来说,3.5% 也就那样了….
而这一点,香港保险就要好的多。
4、香港保险的优劣
写了两千多字终于写到主题了,我心里想,如果下载了一部小电影如果播了一个小时还没肉戏,我可能会骂娘……
我给那些有意投稿的网友都回了一封邮件,让他们简洁的讲一下香港保险对比大陆保险的优点和缺点,一共收到36份有效回复,统计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这36份回复里绝大多数是香港保险的销售,所以肯定有立场偏向,但根据我对他们内容的阅读,大部分都是实在人,说的也都比较诚恳。基本上大家看这个表就能知道一个香港保险VS大陆保险的概要。
我逐一做一下补充说明。
1、保费便宜。几乎过半的香港保险销售人员都说过比大陆保险便宜20-30%,但我问了一些大陆的从业人员,并不认同此观点。保险品种的价格受渠道影响很大,某国内龙头企业渠道厉害,销售人员能力强,定价比同类产品高出20%都是有的。然后就是田忌赛马的故事,拿自己便宜的和对面贵的比,这就是20-30%差距的由来。我问过两个精算师,都和我说国内的意外保障险最起码不比香港的贵,有的甚至更便宜。
2、收益高。这个是共识,即便大陆的保险从业人员也不否认,香港那边分红类的险种的确比大陆的高1.5-2%左右,尤其是保监会对内地定价利率做了限制后,香港那边产品的优势明显。
3、海外资产配置。香港保险美元计价,这是区别于内地保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人民币现在还在贬值通道,同时中产阶级有资产分散避险的需求。
4、寿命问题。说的是香港人平均寿命比大陆要长,所以精算师在做模型的时候开的赔率比较厚道,大陆人去买重疾险就占便宜了。这件事至少我问过的人里面没有反对的,但香港保险公司也不是傻子,如果大陆客这样越境套利的多了,对方的精算师也有可能会调整模型。
5、其余优点都不是重点,或者说或多或少有主观色彩,大家做个参考就行。
再说缺点:
1、提到最多的就是购买流程繁琐,不仅是你本人要去香港,还会涉及大量手续,包括刷卡不能超过5000美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买香港保险需要支付大量的行动成本。
2、汇率问题其实算不上缺点,至少目前来看,人民币逆势升值的可能性小。
3、法律纠纷被提到的次数很多,100万以下可以去找香港保险索赔投诉局投诉,100万以上就要在香港那边打官司,大陆的法律不管,到时候你折腾进去的钱、时间、精力会比较大。
4、允许破产。其实大陆的保险公司也会破产的,但综合来看大陆保险公司差不多是全世界最安全的保险公司,不但受监管,而且要接受压力测试,另外还有专门的保障基金应付兑付危机,保险公司真的撑不下去了保监会也会安排其他国内保险公司兜底,而在香港,这一切都按市场化来。
大致就这些,我为了尽量公正,真的是大量查阅和询问了两边的从业人员,然后交叉验证,得出了我认为最不偏不倚的结论如下:
大陆的意外保障险其实性价比很高,而香港的优势是重疾和分红投资类产品,购买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香港保险产品并非都比大陆便宜。高净值家庭如果想要配置一些美元资产及美元理财,香港保险是一个还不错的理想选择,但是购买时的行动成本和出现纠纷时的维权成本巨大,这些都要慎重考虑。
银联刷卡受限之后赴港买保险的零碎渠道
很多此前观望、犹豫的客户要求尽快购买,“越不让买,越着急买”。
这场猫鼠游戏还在继续。
停刷银联卡之后,内地人在香港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买大额保单:使用双标信用卡,在内地存人民币去香港刷美元;在港开设个人银行户口,个人内地汇款到香港账户再交保费;带现金赴港。
刘芳经过反复试验发现,银联借记卡被停掉之后,有银联标识的万事达、Visa双标信用卡,每天仍可以刷出一万美元的额度;不带银联标识的信用卡则无刷卡上限,只是此类信用卡在内地已非常难于申请。
除此之外,内地居民每人可以携带2万元人民币出境,银联借记卡也可以境外取出10万元的人民币现金。这些零碎的渠道足以应付诸如重疾型、医疗型的小额保单。
香港某保险公司业务员潘茜的客户多为保障型小额保单的投保人,她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自己帮客户“走钱”基本上靠这类“人肉运输”,大不了多找几个朋友帮忙分散过关。香港保险单个合同最多只接受1.5万美元现金,支票并不受此限制,现金到香港后,还需找人把现金兑换成支票。
对于这种蚂蚁搬家式现金出境,监管层很难监管。但当保费超过10万美元,事件就会复杂起来。
11月初,马晓娟刚与一位山西的客户签了一份总额度500万元人民币的保单,第一年保费折合15万美元。为了凑够这15万美元,她跟客户合计了许久。这位客户全家一共有4张带银联标识的信用卡,意味着每日可以刷出4万美元,为了能多刷钱,特地在香港多待了几日。
如果在香港开设有银行账户,内地投保人在港买保险就很容易解决上述首期缴费、续保等问题,但在香港银行开户也变得越来越难。马晓娟介绍,在香港拿着保险合同、缴费单,可以到银行办理开户手续。但实际上,客户是为了买保险才去香港开银行账户。于是,很多人先在香港买一份小额保单,凭借保单合同在港开户头,然后再转账、打钱,购置大额度保单。
这样一来,操作周期就会变长,而监管新规越来越收紧,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机会。“停刷银联卡”20天后,马晓娟发现,即便是托人到银行找关系帮客户开户,也变得很难。
但有意思的是,政策越收紧,保险业务员们的生意越好。近期每天电话、微信向马晓娟咨询的内地客户多达数十人,很多此前观望、犹豫的客户要求尽快购买,“越不让买,越着急买”。
潘茜在香港保险行当从业超过10年,她介绍,最早一批到香港购买保险的内地人以珠三角客户为主。那个时候,潘茜自己买了一台打印机,在家里帮客户签合同。再往后,签字环节必须在公司办公室完成,还需要理财顾问与客户在公司LOGO背景墙前合影为证。合同落款时间,必须在港澳通行证过关签注的逗留时间范围以内。到了2010年前后,内地客飙升,客源也不再局限广东一省。
2010年之后,内地保险业务份额增长进入快车道,尤其是近一两年,呈爆发式增长。“基本上是管得越严,生意越好。”潘茜说。
2016年11月中旬,在香港某保险签约大厅,一位深圳人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她此前已经买过一份重疾险,“停刷银联卡”在朋友圈刷屏后,她赶紧又买了一份额度比较大的储蓄型保险。
拉卡拉POS机免费申请 一清POS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hhrkala.com/1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