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甘沙 |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活动: 2016年12月17日 网络智库主办 2017年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系列预热沙龙之范式转移的力量 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笔记。部分图片来自主办方与网络,感谢。
今日笔记侠客:笔记侠 深度好文:7361字 | 9钟阅读
笔记之前,请先思考:
-
什么是范式转移?范式为什么会转移?
我们时代的范式转移都有哪些表现形态?
城市变迁是由哪几个因素推动的?
网约车的下一阶段发展是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可能会带来哪些社会形态改变?
人工智能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一切在线化的未来是怎样的?
全网首发·完整笔记·人工智能
一、范式为什么会转移呢?
几次工业革命的范式转移
我们已经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现在开始了神经革命。近年流行一系列革命,“神经革命”、“认知革命”、“第四次革命”等等,我发现现在大家都喜欢用“革命”这个词来描述时代和科技的变化。
说白了,革命就是变天,最近也有一系列“革命”说法,比如非延续性,还有一本书说我们现在的变化是线性的,接着是指数级变化,再接着是量子级变化,这也是描述一种非连续性。但是,我觉得描述当前的变化,最好的一个词汇就是“范式转移”。
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家托马斯·库恩(笔记侠注:回顾历史上科学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他提出了范式的理念,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里面讲了范式转移的这几个阶段。
笔记侠注:前范式科学(经过竞争而建立起范式)――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使既有的范式发生动摇)――科学革命(经过竞争与选择而建立起新范式)――新常规科学。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以通约的,他们之间没有公约数,只有质的差别。范式的变革不可能是知识的直线积累,而是一种创新和飞跃,一种科学体系的革命。
他说,基本上周期都是从一个前范式时代开始,并没有一些确定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但是马上它就进入了所谓的常态时代,常态就是已经有了范式,大家不断地充实和证实这么一个范式(笔记侠注: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新范式的接受通常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往往先抗拒和反对变革,最后才接受。)
新旧范式中间会有一些不和谐、不自洽的地方,但是这些东西都太小,不足以颠覆整个范式的根基。紧接着就进入了危机时代,危机时代就是这些不融洽的地方已经大到原来的范式不足以自圆其说了(笔记侠注:一旦“反常”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所有调整“反常”的方法归于无效),然后范式转移就开始了。这是托马斯·库恩对于范式转移从时间阶段角度上的一个描述,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
那么一定程度上,他把这样一种不融洽、一些不好的东西作为推动范式转移的力量。但是我们也有一些理论认为是一些好的东西在推动着范式转移。
比如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范式转移的是什么?
一个是能源;
一个是通讯。
通讯的英文词有不同含义,有的是指信息的通讯,有的是指交通。
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都有这些技术在推动,第一次的能源是煤,煤推动了蒸汽机,蒸汽机又使得火车出现了,火车就变成真正的交通工具。而信息的沟通(通讯)主要是通过印刷术。为什么进入到第二次革命?出现了石油这样一种新的能源,石油又使得汽车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通讯这一块有了电信技术。
紧接着现在我们进入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变成了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而通讯技术变成了互联网。他没有明讲交通技术,你可以说电动车是新的范式内容。这对我们也有一些启示,就是说这样一种能源又新生了交通技术,交通技术竟然推动整个社会工业变化,这使得我顺着这条思路进一步想下去。
二、回顾城市发展:
步行小镇到智慧城市,
从城市变迁看社会范式转移
下面的社会该怎么去发展?社会的概念非常宽泛,我想再聚焦一下,聚焦到哪里?聚焦到城市。城市是一个很好的智慧社会的样本,或者是一个侧面来帮助我们去理解范式转移。
为什么要说城市呢?我们看到美国所经历的城镇化,从70-80%的农业人口变成只有1-2%的农业人口,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这个值得我们仔细地琢磨一下。
另外一方面,城市是创新的温床。我看过一本书《伟大创意的诞生》,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图表列出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些发明:6万年前人类发明了船,5万年前发明了弓箭,4万年前发明了彩画和衣服,每隔1万年都有一些小小的发明。
但是差不多1万年前的时候出现了城市,最近这1万年发明像爆米花一样爆出来,也因此大家觉得城市是创新的温床。所以我们希望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一下解剖,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这些技术怎么复原了范式转移。
最早的城市,我们看到是公元5千年前,现在复原出来马里城的遗迹,这个城市复原出来非常好看,是一圈一圈的同心圆,大家都住在城市里面。同心圆外面是一圈一圈的耕田,整个城市差不多1平方公里的面积,大家都可以走路通过。这样一种城市的设计是基于我们的交通工具是步行。
一直到欧洲中世纪,他们的村庄规模还是以农夫到农田的这么一个走路的距离来去聚成一个个村庄的群落。到十八、十九世纪的时候,巴黎城有20、30万人,从城的一头到另一头也就三十分钟。步行习惯在现在欧洲的很多城市来还留着,即使在现在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欧洲很多城市还是崇尚步行。之后慢慢地出现了铁路、蒸汽机车,但是这个铁路是富人的专利,就慢慢出现了一些铁路小镇,城市格局在发生一些变化。
紧接着有了有轨电车,有轨电车使得这样一种新的工具向中产阶级开放,对城市格局的变化影响更大。在有轨电车每一站周围又会形成一个辐射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面还是步行可达的距离,通过有轨电车再到达更远的地方。
紧接着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又有了汽车,汽车对城市格局的改变更大,郊区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了。一方面汽车使得大家的活动范围更大更远,另外一方面城市里犯罪率偏高,也使得大家愿意住在郊区。
汽车刚刚出来的时候还有一段轶事,我看过一个数据,1925年纽约城一年因为汽车事故导致7千个孩子丧生,导致很多愤怒的群众要把肇事司机处死。美国有一个城市规划者叫摩西,他说光有车不行,道路要重新设计、交通规则要重新设计,他的这个设计带来了一个副作用,这个副作用给纽约城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就是美国的拆迁,把很多贫民窟拆迁移到城外。
汽车对于当时社会带来的变化非常之大,有一个连锁反应,大概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汽车变得普及,同时普及的是电冰箱,这两项技术给社会带来很大变化。在此之前大家都是在街区以内杂货店买东西,有了汽车和冰箱,城市一些区域的超市就开始普及了。因为电冰箱可以储存东西,有了汽车可以到达比街区杂货店更远的超市。
那时候还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就是购物车,超市里有了购物车,而不是需要手拎着篮子买更多的东西。紧接着妇女就被解放了,他们可以去上班。大家可以看到这么几个技术的连锁反应,对于这个社会结构带来很大的变化。
最近这几十年,城市起起伏伏,有一段时间大家都移到郊区去了,感觉城市有点破落。又有一段时间,城市又变得复兴了,对于大家又回到城市的解释。有一本书说的还是蛮有意思的,它说住在郊区经常通勤会导致两个问题:一个是血压升高;另外一个是焦虑、受挫感会提高。所以城市又复兴了。
最近这十年,大家已经开始说智慧城市了,智慧城市肯定会又一次改变我们的城市,但是这种改变是好是坏?有人说智慧城市一定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是好的。但也有人说不好,为什么?我经常会看到一些技术的失败导致的一种挫败感。
比如,一个自动感应水龙头,你手伸过去,它不出水,或者是一个智能移动卫生间坏了,或者进地铁的时候刷卡机上的小屏幕是嵌入式Windows,蓝屏了。现在我们的智慧城市都是崇尚顶层设计,这样会导致千篇一律的城市。本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美丽,如果通过千篇一律的设计,城市会失去魅力。
三、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推动的
城市范式转移
刚才这些只是回顾了一下城市发展的过程,以及交通所承担的作用。我们现在再看一下现在的城市碰到的一些问题。
一个是堵车,堵车导致违规驾驶,紧接着导致很多交通事故。现在每年因为交通事故死亡140万人,中国占全球接近1/4,随之带来的财产损失、医疗保险成本每年万亿美金。交通事故使得路更堵,高油耗机动车排放是导致今天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条逻辑链条。
正规POS机
还有一条链条是停车,一辆车96%的时间是停着的,而且一辆车需要两个停车位,家里一个、办公室一个。美国在像CBD这些区域,汽车行驶里程30—35%是为了寻找停车位,而不是从A到B。
第三个数据,很多大城市15—30%的土地是用来停车的,大家想想我们房价贵,军功章里也有车的一半。房价贵又导致很多年轻人生活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于是就有睡城、上下班潮汐效应,我相信也有血压升高、受挫感等等。
北京很多人一天两个小时在路上,这是一个很吓人的数字,人生十手机pos机分之一的时间在通勤,全球人们一天1、20亿小时在通勤,古埃及人建一个金字塔就是1、20亿的小时,我们浪费了很多生产力。
现在也有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说网约车,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现状。但是网约车能不能根治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可以。这跟互联网的本质是有关系的。
互联网的第一个优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使得我们想打车的时候打得到车,或者司机想要找到顾客就能够找到。
互联网的第二个优点,最小化的交易成本;
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降低了。但是对于网约车来说,它没有改变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就是生产成本,交易成本跟生产成本是两回事。
大家都说互联网改变了生产关系,但不见得能改变生产力。我们交易成本降低是经常说羊毛出在猪身上,狗去买单,但是最终羊肉还是出在羊身上,这是生产成本决定的,生产成本决定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车和油,劳动力是司机。这个是互联网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现在打车,发现网约车的费用跟出租车也差不多。
互联网第三个优点,惠及人群。
我们打车感觉容易了,但是每个个人获利并不代表社会总体成本降低了,不代表社会总体意义最大化了。
这几十万辆网约车现在都上路了,可能导致上下班更加拥堵,整个社会成本提高了。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通过互联网解决,所以我相信网约车的下一阶段就是智能驾驶。
车里如果能不坐司机的话,这个成本就完全改变了。我们相信如果自动驾驶能去掉司机,城市里可以有更多的出租车,现在北京有70万辆出租车,再加20万辆网约车,未来如果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话,肯定有更多出租车上路,这样很多人不用买车也不用费心停车了。因为没有了司机,打车费用会降低到今天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以下,打车贵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的话,它给城市会带来很多的影响:
第一不用那么多车在城市里了,这样意味着停车位可以大量节省下来,我的道路可以变得窄一点。而且这些车未来是规规矩矩排成一队,像小学生放学一样在路上,也不用担心交通事故的问题,路面利用效率能够最大,很多路可以变得更窄、停车位可以去除,意味着我们有很多的居住之所。紧接着我们就有我们一直向往的APEC蓝了。
同时交通事故大量减少,使得保险中大部分费用转为社会福利。我们的居住地点变得更加自由,因为上下班的路上也可以工作,所以整个城市的格局会发生变化,工作地方并不会聚在一起,居住的地方也不用聚在一起。
城市商业中心的概念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未来每一辆车就是一个商业中心,车的交通工具的属性会逐渐降低,商业空间的属性变成主要的。
车里放了一台咖啡机就变成移动的星巴克,放一块大屏幕就是移动的电影院,放小屏幕就是移动的分众传媒,放一套办公设备就是移动的写字楼,也就是说商业中心可以拆分成很小的功能块放到每一台车里。每一辆车、每一条路都可以变成商业中心,未来这样的连锁反应还会有很多。
我可以想象的是未来越来越多的车会变成无人驾驶,而有人驾驶只会在F1赛道,或者为豪车开辟一块区域给人去开。
未来我相信我们甚至可以做到门到门的出行,比如我要去上海,叫个车送我到机场,上了飞机到上海机场,另外一辆车把我送到目的地,中间的问题我都不用操心了。这将是另外一个范式转移,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城市。
四、人工智能推动的范式转移
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是范式转移给我们智慧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但是它可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
现在我们的城市走在分杈路上,一条是越来越虚拟化、无众化、比特化;另外一条路还是在实际的物理世界里面,这条路上一种可能性是未来你带着增强现实的眼睛去体验现实的生活;
还有一种是希望保持纯粹生物个体,通过信息技术也能够产生很多新的跟虚拟世界的交互。
比如说大家最近看到的AmazonGo,进到商店手机一刷进去,拿商品放在包里,出去了人家商店也知道你买了什么东西,直接移动支付,不用再到收银台了。这个技术本身并不是特别稀奇,有计算机视觉、有传感器的技术,但是这带来一个潜在的趋势是值得重视的。
大家想一下,在40年前PC出现,很多资料从物理的变成数字化的,这是数字化的范式转移。原来我们是通过磁带看片子,后来变成DVD了。20年前互联网出现把数字化的东西在线化,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在视频网站上观看了。
1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把原来离线的一些行为也在线化了,手机随身带,去了哪里,你跟现实的商户发生的交易也是在线。但是AmazonGo有可能揭开又一个时代,我们所有离线行为都会在线化,这时未来会怎么发展就比较有趣了。
如果所有行为都在线化,每个人都可能在平行世界、在镜像世界有个数字双胞胎,这时候真的是生活在几个世界,这几个世界相互之间会产生互相的牵引。这时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隐私的问题。我记得有一位哲学家描述过一个圆形的监狱,我们是不是就生活在这个数字化的圆形监狱里?再就是工作肯定会被大量取代,以前的技术革命当中,每一次都看到又有新的工作被创造出来,而这一次是不是还会有新的工作被创造出来?
大家预测10年以后50%的工作都会被机器突破,到时候人做什么?我们圈子当中有专家原来讨论过以后我们就是玩,玩当中工作,玩当中创造价值。或者以后就是追求自身存在的意义,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再就是伦理的问题,车在轨道上走,在轨道的末端有五个小孩,刹车刹不住了,你作为一个扳道工,可以把轨道扳到另外一方,那边只有一个小孩,你到底是维持原状,让五个小孩死亡还是扳过去让一个小孩死亡?你选择撞老人还是撞小孩?是选择戴头盔的撞还是不戴头盔的撞?这些都是一些逻辑的难题。这个问题大家就搬到了无人驾驶上。
有一类人是功利主义者,要取得社会总体效益最大化,所以选择一个人撞,还有一类人是自由主义者,认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尊严的,强调选择必须随机。
其实在无人驾驶里面也有这样的问题。
他们对很多未来潜在用户做了调研,你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希望是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还是自由主义者的观点?绝大多数人都选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选牺牲少数利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在车里面,你是保全车里的还是车外面的人?绝大多数选保全车里的。
未来人工智能为了保护主人,会不会伤害一个人?即使我们不说伤害,就说违规,比如说车里的人得了心脏病,无人驾驶要不要超速尽快送到医院?等等,还有很多例子,美国城市里面有一个限时免费停车规则,如果无人驾驶,会不会在这个地方停29分钟赶紧又找到另外的地方再停29分钟?
再就是人工智能支配权,现在很多很多决策已经交给人工智能了,比如看什么书、买什么东西,都是人工智能推荐的,我要走什么样的路,都是它规划的,这是决策权旁落。
还有是贫富悬殊,掌握人工智能的人一定越来越富,人工智能技术如果被坏人利用变成自主武器对社会危害非常大。
甚至再往远处想一点的话,可能会有一些细思极恐的现象发生,比如说未来所有行为都数字化了以后,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中心化控制。现在无论是传统的城市还是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有行为都在线化,就可能出现一种中心化的趋势,这时候很多人的行为可能都身不由己了。
未来如果人跟人的交互都通过这套系统的话,甚至有人提出语言会不会消失了,因数字双胞胎,什么都是它做了,不用人讲什么。这些一会儿有几位大神会有一些更有趣的阐释,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以下为精彩互动发言,笔记侠经删选发布:
1、人工智能时代的思维要有教练员式的思维
王煜全 海银资本创始人
王煜全:其实人工智能现在面临最大挑战就是找到各种特定的场所,通用智能还有点远。
趋势大家都认同,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范式转移一定要加上时点,包括路径问题、时间问题。道路一定是曲折的,一定要做好一个平衡。很多时候人容易摆动,要么是要活下去,我有一个朋友做过一个比喻,太强调活下去,相当于你在沙漠里想活下去,怎么办?把自己变成仙人掌。时代来了,雨季来了,你先被淋死,因为你已经不适应雨季了,所以在活下去和未来宏观布局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平衡。
对于创业来说,尤其是尖端科技创业,容易被忽悠起来创业,创业了发现现钱没有了。行业趋势引到实践,过去一般老说科技发展是短期容易过分乐观,长期容易过分悲观,反过来短期要悲观一点、长期要乐观一点。我认为这一轮的人工智能短期乐观一点,小的突破越来越多;长期要悲观一点,别觉得无人驾驶汽车五年就上路,未必。这就反映到生存策略问题。
短期乐观也不是盲目乐观,机会要挖掘出来,这轮人工智能是和大数据携同非常紧密,不像以前程序员就是编程序、设计一个算法。这一轮设计人工智能的人更像一个教练员,你要很有耐心用数据培养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纠正它的姿势。
这个前提是什么?前提你对这个产业充分了解,我们老说监督学习,监督就是你本身有资格判断这件事的对错才能监督,要不然给人监督坏了。有资格判断就要他是从行业来的,比如刚才说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最后都会变成板子打在训练者身上,他是撞了五个给最高分,还是撞一个给最高分,这就决定人工智能怎么撞人。
所以到最后是人工智能设计者的伦理是什么,就变成人工智能的伦理是什么。你和哪个行业结合,必须要有非常好的数据,必须要有经验的人辅导,通过数据的辅导就能够有足够多的回报,最后一步是代替掉师父才能成功。
人工智能时代的思维不光基于大思维,而且是教练员式的思维,很多人容易重视数据、忽略专家,所谓教练员思维恰恰是重视专家,到底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解读不是数据懂,是专家懂。就要找到这个行业里直觉经验最丰富的人,你问他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把这些反馈给人工智能系统,最后人工智能才能达到专家水平。
另外人工智能跟中国革命一样,上山下乡,别在最密集的地方,那些创业小公司几乎死定了,比如说医学图象处理。医学图象处理,大公司搞得不比小公司差,靠算力解决的话,小公司没有优势。你猜医院更愿意跟Google合作,还是跟创业小公司合作?Google的地图做了多少年,它只要做就永远继续砸钱做得越来越好,小公司在大公司明确划定的范围内跟他挑战没有意义。
2、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价值,不工作也能发工资吗?
活动现场:段永朝、吴伯凡、吴甘沙、王煜全
王煜全:我觉得更核心的是思考整个教育的宗旨是变的,技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宗旨变了。以前教孩子一定是要让他掌握一门技能,容易找工作。但实际上未来这么大一个平台出来,是使得人的创造性充分释放发挥。以后,凡是能够被重复的工作都会被机器替代掉,剩下的才有价值,而且价值会放大。
黄亚盛老师提出过,说莎士比亚伟大,但是他一辈子没出过他那个小镇,只不过是一个小剧社的编剧。但是J·K罗琳虽然是家庭妇女,她却可以一下子变成作家世界女首富,这就是创意的爆发。
未来教育一定更加偏向挖掘人性、挖掘创意,能够释放出我们最独特的东西来,能够让他培养出自己的爱好,往这个方向转变。国外很多人热烈讨论,理论上讲,人工智能把社会提升到一个境地以后,应该对所有公民发放基础工资,不管工不工作都要有钱。
为什么?很多人说,未来人们没工作后,有些人就变成玩具人、宠物人,但是你会发现宠物人里永远可能冒出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底层群众你也不敢抛弃。你也别觉得游手好闲的人是游手好闲,他可能忙着干自己感兴趣的改变世界的事。
网络智酷 | 致力于“让天下思想者连接起来”,并“让思想流动起来”。目前,已聚集并持续连接几百位泛互联网领域的思想者、研究者、企业家、创业者,举办线下跨界思想公益沙龙——智酷沙龙近50场,精编内容近100万字。2016年3月,成立“段永朝工作室”,开发“认知重启:互联网思想十讲第二季”公开课,尝试以个人工作室模式,支持中国互联网思想研究。
张泉灵领衔,面向创业达人、商业精英和有为青年
25位商界前沿的领军人物陪着你一年
面向新商业,对症下药,系统结构化地学习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笔记侠”获得:
500位商业大咖的600篇演讲笔记
22篇读书笔记&干货版图书
笔记侠出品的电子笔记书
点击大咖名字,查看精彩笔记
李善友丨傅盛|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 阎焱丨俞敏洪丨李丰|蔡文胜丨段永朝丨罗振宇|吴伯凡|宗毅|吴声|伊光旭丨李欣频|王东岳…
合作伙伴:混沌研习社|湖畔大学|创业黑马学院|i黑马| 创业邦|领英中国|36氪|腾讯|京东|正和岛|中欧|微链…
扫码POS机 智能POS机 拉卡拉POS机传统出票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hhrkala.com/3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