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会被“抛弃”吗?
近些年,很多年轻人一提到办信用卡,就会以“只用*呗、*条,办信用卡没有什么用”作为拒绝办信用卡的借口。这个问题,在与银行交流信用卡业务存在的困难时也被多次提及,似乎有一种信用卡正在被消费者“抛弃”的趋势。
这种趋势对发卡业务确实形成了强烈冲击,针对这个问题,根据多年研究的POS机安装结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为银行做培训课程中加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要想判断信用卡是否会被市场抛弃这个话题,这就要从“信用卡”与以“*呗”为代表的产品本质问题的角度做一番详细的分析。
信用卡“被抛弃”的是形式,还是本质
众所周知,信用卡是银行发行的小额信贷消费产品,既可以以卡基(卡片)形式进行支付,也可以以账基(绑卡)形式应用于移动支付,而*呗、*条等产品是由互联网POS机官网金融机构推出的小额信贷消费产品,只能以账基(绑卡)形式应用于移动支付。无论在产品理念,还是在消费使用方面都与信用卡极其相似,也被市场称为“类信用卡”或“虚拟信用卡”。
既然明确*呗类产品属于“类信用卡”,就可以看到年轻客群乐于选择*呗类产品,说明并没有改变使用小额信贷消费的理念,只是没有选择以“卡”形式呈现的信用卡而已。之所以要从这个角度强调这个问题,就是对“抛弃信用卡”这个话题从根本上进行准确理解,再来分析信用卡是否被“抛弃”这一话题就更为清晰,从而明确信用卡业务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向。
客观地说,在移动支付时代,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理念已经落后于年轻客群消费行为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对信用卡产品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而*呗类产品在申请条件、消费场景、使用流程等诸多方面,在与信用卡市场竞争中的确具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对年轻客群来说用户体验更为友好。
移动支付受到市场,尤其是年轻客群的青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扫码支付(虽然很多都是“转账”形式,但是对于普通用户和商户来说,这一点并不重要)已经渗透到各级城市的各类形形色色的商户和网络电商,解决了传统POS机无法触达到的小微商户的盲点。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呗类信贷消费产品也就应运而生。
信用卡的本质是什么
面对如此局面,信用卡难道真的就这样等待被市场抛弃吗?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重新认识一下信用卡的本质。
金融账户本源
“信用卡”首先是银行为客户开设的一个银行账户,由银行为其提供信用消费功能,信用卡也就是银行针对个人信用消费产品的“卡”式形式,社会中的关于“信用卡被淘汰”的声音,也仅仅是反映了对“卡”式形式变革的呼声,而非对信用消费模式的抛弃。
纵观信用卡70年发展历史,信用卡支付形式从签账、压卡,到POS支付、非接支付,再到无卡支付,卡片材质也从硬纸、塑料,到加入磁条,再到智能卡的变迁,信用卡一直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如今信用卡和支付行业紧紧拥抱新兴技术革命,实现了从使用实体卡的“卡基”支付到不使用实体卡的“账基”支付的转变。
无论采用磁条、芯片,或是NFC、二维码等技术实现更新迭代,对于信用卡也好,*呗类产品也罢,真正离不开的是个人信贷消费这个根基,而*呗类产品只是授信机构不是银行(理论上信用卡的发行必须获得央行授予相关资质)、表现形式没有实体卡而已,在本质上与信用卡则是相同的。
明确细分市场
信用卡走上历史舞台后,特别是早期卡组织面向特定客群推出“金卡”产品后,信用卡变身为银行客户细分的利器。
随着银行卡产业的飞速发展,卡等级的划分更加精细,产品等级也出现明确的定位,包括黑金卡、无限卡、世界卡、钻石卡等高端卡外,还推出白金卡、金卡、普卡等多等级品种,发卡银行和服务系统可以据此为不同卡等级用户提供精准的分类服务项目。
根据消费者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以及特定兴趣或爱好的客群为目标,对消费市场进行细分,特别是对刚性消费需求的分析与研究,发行面向细分的“窄众化”客群的主题卡、联名卡产品,赋予与产品相适应的功能和用户权益,以及更的消费场景,以增强获客、提升信用卡活跃度。
全球支付功能
如果没有信用卡,还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全球旅行,那么首先就要到银行兑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这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信用卡则很早就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世界”的梦想,用户只要带上几家印有国际卡组织标记的信用卡,就能实现全球支付功能,即便信用卡在海外盗失,国际卡组织还能提供全球补卡或紧急现金援助服务。信用卡作为全球通用支付工具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
虽然在国内由于移动支付的强大,实体信用卡使用的几率确实不如以前那样频繁了,但是这也仅仅是物理形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信用卡作为重要的银行金融产品的属性,与此同时,以中国银联推出“无界卡”为代表的卡组织,也在全球进行信用卡数字化升级。同时,信用卡还附加了大量的卡组织与发卡银行的权益服务。
严格金融监管
很多人受到“互联网金融”思潮的影响,偏爱向非银行网贷机构进行借贷,认为流程便捷、额度高、逾期不影响征信等因素的考虑,但是这些非银行网贷产品却可能存在着比银行更高的贷款与逾期成本,以及缺乏相应监管所引发的违法违规的债务催收。
信用卡由于是银行标准的金融产品,无论是产品、利率、授信、风控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与银行产生争议后还可以向监管部门进行相应投诉。
实体卡与数字化是友,还是敌
信用卡数字化是通过移动终端技术,实现不以卡基为存在基础的一种形式,也是向移动化、网络化延伸的必要途径。我们不排斥互联网技术对信用卡和支付行业的推动作用,还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种变革。认识到这个问题,再来思考信用卡是否会被抛弃这个话题就应该有了新的视角。
实际上,关于信用卡是否会被“抛弃”的话题,在信用卡王国的美国同样也已经引发争论,日益旺盛的电子支付需求,对美国传统信用卡业务也产生强烈冲击。埃森哲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显示,56%的美国消费者知道手机支付,使用者却不足25%,对于多数美国消费者接受手机支付的速度有多快,是否会因此抛弃信用卡,这些问题仍有待观察,但不可置疑的是对手机支付的接受程度呈现上升之势。
信用卡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一是允许消费者快速便利地为商品和服务付款,从而促进商业发展。二是信用卡承担着向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的功能,它也是金融业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会因为具有一定信用风险而被金融机构取消或关闭。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信用卡业务竞争对手,*呗类产品借助移动支付以其特有方式,让消费场景也更加丰富,商户覆盖更为广阔。尤其是正在成为市场主流消费客群的“95后”以及千禧一代,他们对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生事物更有兴趣,也充满了接受热情。*呗类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从申请、审批到使用都在移动终端,对用户的粘性更强,符合他们对手机终端的“依赖”的使用习惯。
而信用卡的申请流程出于对信用风险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则相对繁琐,对用户申请门槛也相对较高,也造成了年轻客群对传统信用卡日渐疏远的趋势。近几年,信用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发卡银行也在不断调整经营策略,虽然产品从颜值、主题到权益等多方面也比以前更为丰富,然而并没有意识到用户消费习惯出现的巨变,在面对这种变化上缺乏应变的主动性。
信用卡如何回归消费金融C位
如今的信用卡市场早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时代,用户并不缺乏信用卡使用,还可以横向比较各类产品,选择那些能为他们带来更多实惠、更大附加值的产品,他们比发卡银行对市场上的信用卡产品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信用卡不该坐以待毙,更应该奋起变革,从监管部门“七七新政”的颁布,更是在新时期面对信用卡业务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需监管层通过政策推动其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变革,加速建立新的信用卡业务经营发展思想和理念,强化审慎合规经营,让信用卡业务能重返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C位”。
如今,信用卡业务遭遇到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一方面是来自监管政策,一方面来自于市场,而更大压力是来自于发卡银行业已固化的业务经营思想的束缚。此次监管部门的“七七新政”,要求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将发卡数量、市场占有率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并且首次提出严格控制睡眠卡比例,就是要用这种“倒逼”手段,让信用卡业务实现自身变革,这是摆在所有发卡银行面前的一次重要的“抉择”。
信用卡会被抛弃,还是会变革
“信用卡被抛弃”可以认定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以*呗类为代表的信贷消费类产品,在很多方面给了信用卡产品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思想。多年来,发卡银行多以粗放式经营理念为核心,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拉新、轻留存”的经营思想严重,忽视对已有客户的精细化经营。
信用卡在消费金融领域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是个人客群触及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最佳工具。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核心之一,信用卡业务的消费属性极为明显,对消费场景的依赖性也更强,信用卡用户甚至“无场景不办卡”、“无场景不消费”。
如今的信用卡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信用卡客群以年轻一代为主,作为市场主要消费群体,年轻客群拥有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由此带动了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这也要求发卡银行要充分挖掘消费者的刚性消费需求,对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了若指掌,更要根据银行的信用卡经营策略,赋予产品相应的功能和用户权益,设计出符合年轻客群喜好的产品。
因此,对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银行更应该紧紧抓住信用卡新规的实施契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政策要求,在政策指导下发挥自身优势,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战略,让信用卡始终秉承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持续围绕国民全方位的消费需求,以消费场景化为出发点回归消费本源,在新时期为用户提供符合时代特征的消费金融产品,通过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在行业发展中展现自身应有的风采。
延伸阅读:
关注本号,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历史与文化。
pos机手续费 POS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hhrkala.com/3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