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互联网公司套路多,新名词也多。总之就是给人一种套路越多,赚钱也越多的感觉。
但其实互联网公司的套路真要罗列出来,很多都是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见过的,无非只是被人挪到了互联网上,花里胡哨地一顿讲故事,聊情怀,谈格局,拉投资。
一个有人觉得搞笑也有人家觉得悲凉的现实是,你周围见过、听个人POS机说过的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不论他们今天多能吹,两年后都不存在了。
可既然有些套路能一直流传下来,不论是从鉴别还是应用它们的角度,我们或许都可以再审视一下它们的当下现状。
单边计费平台
这类公司天然链接两端,比如某宝链接着商户和顾客,比如某程链接着酒店经营者和消费者。一端使用人数的增加会吸引另一端使用人数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平台双边效应。
又比如某宝消费者增多的时候,愿意在某宝开店的商家就会增加;某宝开店的商家增加时,消费者可以在同一个平台有更多选择,也就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来消费,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
而你在某宝上购物还有个早就被大家忽略的特点,就是你并没有给平台交手续费,反而某宝还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障措施维护你的权益(大多数实体店根本无法七天无理由退货,但是某宝可以)。
这是因为大部分平台选择只向一方收费,付出费用的往往是卖方,这使得平台能用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吸引买方用户。至于羊毛是不是出在羊身上,平台就不管了,他们反正要做好人。
增值服务与批量计价
部分企业选择的是以提供“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方式来赚取利润。比如说你在某讯视频、某奇艺等平台上看部分剧是免费的,但是你需要忍受动辄跳出的广告和非高清的画质。如果你想要提前点播或者跳过广告,那就需要支付会员费用。
由于群体的需求不同,企业们可以很容易通过质量、体验等指标把意向付费用户和非意向付费用户进行区隔,进一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或者挖掘不同的广告收益。
相比增值套路,批量计价就要原始得多。例如某688是某里旗下针对批发用户的平台,其操作界面远不如某宝便捷。同时还有购物门槛(往往是几十、几百件起步)。那为什么有了某宝,还要有某里巴巴呢?
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去看,批量计价的方式减少了交易的次数,缩短了交易的时间,节约了总的交易成本。购买者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意向产品,销售者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卖的越多赚的越多,还能喂饱很多中间商,是一件某宝不能实现的多赢的事。
分时计价
分时计价事实上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说,早上7-8点这种高峰期打车的费用和下午2-3点(传统低谷)价格是不同的,晚上9点以后甚至价格更高。就是因为分时计价可以把消费者区隔开,在车辆供应减少的时候通过高的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车接单。同时时间越晚,消费者可以替代的选择就越少,对价格就越不敏感。
打印机与墨盒模式
在元宇宙概念的风口上,各个互联网巨头都开始自己的布局。国内走得比较前端的当属某节跳动。某节收购了消费级一体机Pico后,完成了软、硬件一体化的布局。不停地通过加大补贴的方式,拉高消费级一体机的渗透率,目前终端消费产品的价格已经进入2000元以内的大关。要知道很多同行还在3000到4000元的范围内拼杀呢。
通过低价的硬件锁定客户,然后用毛利率高的软件内容销售来实现持续盈利,这是目前以Meta为首的消费级VR产品们所一致同意的路线。向前追溯,这就是经典的“打印机与墨盒”模式。不赚钱卖给你打印机,再通过定期出售的墨盒赚钱。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长尾理论。
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很多人都认同20%的关键消费者带来了80%的收益,因此大家关注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前20%的消费者。然而互联网的低成本与高效率运作模式,使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给商家产生的可变成本极低(例如不论卖多少件都是一键上架)。
大家因此发现后20%的从前被忽略的“不关键消POS机网站费者”市场,居然也有相当可观的收益,于是纷纷做起了“穷人的生意”。
不过虽然互联网公司很会发明新名词,但这些新套路其实大多都是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搬进教科书的固定模式。互联网公司只不过套用了它们并通过网络媒体更多的发声,让我们误以为它们的套路很新潮、很高明罢了。
所以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给人们持续提供价值,只会讲故事,多数互联网公司活不过两三年也就不奇怪了。毕竟他们的故事在别人几十年前的教材里都有,看过的人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听他们吹一遍。
卡拉合伙人 拉卡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hhrkala.com/5550.html